【我的悲傷,不需要改正】
劉真病逝,一資深藝人說:「辛龍失去一個心愛的人,那種心情,他一直想不開,一直跟我們說想跟她走,怎麼可以這樣,小孩怎麼辦?」
彷彿悲傷是一種難堪的耽溺與錯誤,亟欲需要被改正。
失去摯愛的人,應該有悲傷的權利。
我們整體社會對於我們的教育,極度缺乏面對悲傷的素養以及文化。
電影、電視、新聞、小說、卡通……悲傷的開頭,總是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,來告訴我們,悲傷帶給我們多麼大的啟發與意義。
其實人生的悲傷,並不是為了幫助我們、或產生更積極正面的意義,而發生的。它真的……就是生命中很令人傷心的不幸事件;而且有時,找不到解釋與原因。
根據精神科醫師發展出的社會再適應量表,將每一個生活事件分別給予壓力指標數值,伴侶死亡的壓力指標是最高的100分,遠大於第二項的離婚 73分以及第五項的家中親密成員死亡的63分。
其實我們並不需要感到悲傷有什麼值得啟發的意義、也不需要馬上站起來。悲傷與失去發生時,我們會感到難過與悲傷,都是實際而且正常的。如果說周圍的人,還希望我們可以從中獲取到什麼啟示,或者要趕快復元,因為孩子需要你、因為……、因為……。
那太強人所難了。
失去工作、失去愛人、與失去一條腿,都是人生隨時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,悲愴的等級也相差很大。有的失去,也許一輩子都無法復元。
曾經有一個藝人深愛的伴侶過世,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,住在泰國的一家飯店裡面,什麼事也不做,就只是待在裡面。只因為那是曾經共有過的回憶之處。
周遭的人覺得他需要振作,不要再耽溺在悲傷裡面。可是如果他覺得悲傷但還擁有著、共有著他與愛人的回憶,比得上所有人間其它的快樂呢?快樂算什麼,哪比得上與愛人共存的時間與空間,哪怕、哪怕只是回憶而已。
面對悲傷的解讀,是個人的、秘密的、自我的、隱私至極的,沒有人可以決定:「你應該要什麼時候好起來。」那是你自己才可以決定的。
悲傷不是錯誤,悲傷只是你完整的愛裡面的、其中一部分。
悲傷是正常的,不需要修正與改過、更不需要馬上奔向正面。
我們只是需要寬容「悲傷與自己同時存在」的這一件事情,真正地承認它;心會開花、也會開洞。允許自己的心開了一個洞,涼涼的空蕩蕩的,它在流血也在流淌悲傷。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好。但是,記住好好照顧、與愛護自己。
我的身體是一條小河,雖然有時候悲傷也在裡面流動,可是那都是流年時光裡,最好的自己。
而且也是最好的你,換得來這樣的悲傷。這樣才足夠匹配你。
於是我的悲傷,不需要改正。